中國計量網(wǎng) http://www.hotspringspascanada.com/
中國計量網(wǎng)——計量行業(yè)門戶網(wǎng)站
計量資訊速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研動態(tài)

張衡地動儀之謎初步破解 (2005-06-22)

發(fā)布時間:2007-12-04 作者: 來源:新民晚報 瀏覽:998
  人類史上首臺驗震器于1700多年前消失后,中外科學家一直試圖使它復原。中國科學家近日取得階段性成果??張衡地動儀之謎初步破解   中國地震學家和考古學家近日宣布,通過大量理論計算和科學實驗,失傳千年的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xiàn)了地動儀的科學復原,新的復原模型已具備了驗震功能。   弄清工作原理   嚴謹?shù)目茖W研究證實,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掛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而非當今歷史教科書所說的在儀器底部簡單地豎立一根直立桿。這個原理的科學性得到了專家的明確肯定。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研究單位數(shù)名地震學、考古學、文物學、機械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的驗收委員會認為,新模型首次把概念模型復原成了具有驗震功能的科學儀器,邁出了復原研究的歷史性一步。   新復原地動儀模型是按照史料做的重新設計,其1/3小樣目前陳列在河南博物院內。   復原模型頻出   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臺驗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觀和原理長期成為人們心中的謎團。所幸《后漢書.張衡傳》對地動儀作了記載,但總共只有196個字,“……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根據(jù)這一史料,中外科學家一直試圖復原它。   19世紀末,日本和英國的科學家先后繪制出復原模型。目前家喻戶曉的地動儀模型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文物專家王振鐸于1951年設計的,其內部結構采用直立桿原理。但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地震學界一直對它的科學性表示懷疑,因為它不能檢測地震。20世紀70年代后,國內外相繼提出了6種新的復原模型,但這些都屬于概念模型。   文化遺產“復活”   以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研究員馮銳為負責人的研究小組,從2002年起開始了地動儀的原理復原研究,還首次利用了《續(xù)漢書》和《后漢紀》對地動儀的記載。   研究組利用了唐山、越南、云南等4次實際地震資料,通過計算機的控制,在振動臺上實現(xiàn)了相當于當年隴西地震在洛陽的極其微弱的地面振動,然后把新復原模型放到振動臺上驗證。結果表明,新模型對地震的反應良好,對非地震的人為干擾一直未出現(xiàn)誤觸發(fā)。馮銳表示,目前的復原只是階段性成果,整個工作還沒有結束,內部結構需要優(yōu)化,外觀造型也需要征求公眾意見,以便進一步完善,實現(xiàn)整體的統(tǒng)一。
分享到:
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公告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會員登陸
完善信息
找回密碼